摆脱‘社交异味’尴尬:北京大望路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医生教您细菌性阴道病的‘菌群平衡术
发布日期:2025-10-11 23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53

摆脱“社交异味”尴尬:细菌性阴道病的“菌群平衡术” “医生,我总觉得身上有股鱼腥味,尤其是同房后更明显,开会时坐同事旁边都不敢动,生怕别人闻到……”32岁的陈女士低声说出困扰时,手指紧紧攥着衣角。她曾试过各种“香氛洗液”,却越洗异味越重——其实,陈女士遭遇的不是“卫生问题”,而是细菌性阴道病(简称BV),一种因阴道菌群失衡引发的常见问题,而非传统意义上的“阴道炎”。

一、认清它:“异味”是核心信号,别和阴道炎混淆 细菌性阴道病的症状很“隐蔽”,很多人会误以为是“清洁不到位”,其实这3个特征很关键: 1. “鱼腥味”最典型:分泌物会散发类似“鱼腥”的异味,尤其在月经后或同房后更明显,这是因为厌氧菌分解产生的胺类物质增多; 2. 分泌物“稀得像水”:白带多呈灰白色、均匀稀薄状,不像霉菌性阴道炎的豆腐渣样,也没有滴虫性阴道炎的泡沫感,常沾在内裤上形成“水渍状”痕迹; 3. 多无“痛痒”感:约50%的患者没有明显不适,仅在体检时发现;少数人可能有轻微灼热感,但不会像霉菌性阴道炎那样出现剧烈瘙痒,这也是它容易被忽视的原因。 需要注意的是,细菌性阴道病若长期不干预,可能增加盆腔炎、早产的风险,尤其是备孕或孕期女性,更需重视。

展开剩余63%

二、揪出诱因:不是“脏”,是菌群“失了衡” 细菌性阴道病的核心问题是“阴道菌群紊乱”——正常情况下,阴道内乳酸杆菌占比超90%,能维持弱酸性环境,抑制厌氧菌等有害菌;一旦乳酸杆菌减少,有害菌就会大量繁殖,引发炎症。以下习惯最易打破这种平衡: “过度清洁”反伤菌:每天用洗液冲洗阴道内部,或用香皂、沐浴露清洗外阴,会破坏阴道弱酸性环境,乳酸杆菌“活不下去”,厌氧菌就会趁机大量繁殖; 性生活“太频繁”或“不注意”:频繁性生活会破坏阴道黏膜屏障,若伴侣卫生习惯不佳,还可能带入外源细菌;此外,使用含杀精剂的避孕套,也可能间接抑制乳酸杆菌生长; “抗生素”用错了:感冒、发烧时滥用抗生素,会“不分好坏”地杀死阴道内的乳酸杆菌,导致菌群“空窗期”,有害菌迅速占领“阵地”。

三、科学应对:不盲目用“消炎药”,关键是“补菌” 很多人发现异味后会自行买“消炎药”,却不知细菌性阴道病不是“细菌感染”,而是菌群失衡,正确应对要抓“恢复平衡”: 1. 先做“白带常规”明确诊断:到医院做白带检查,若发现“线索细胞阳性”“胺试验阳性”,就能确诊为细菌性阴道病,避免和其他炎症混淆; 2. 遵医嘱“控菌+补菌”:治疗分两步——先通过局部用药抑制厌氧菌繁殖(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用抗生素),待症状缓解后,补充阴道益生菌制剂,帮助乳酸杆菌重新占领“主导地位”; 3. 暂时“停掉”这些习惯: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,停止使用洗液冲洗阴道,改用温水清洗外阴;穿棉质宽松内裤,勤换洗,减少私密部位的细菌滋生环境。

四、预防复发:养出“健康菌群”,异味不反复 细菌性阴道病复发率约30%-50%,想要长期摆脱异味,关键是养好阴道内的“有益菌”: 清洁“只洗外阴,不洗内部”:每天用流动的温水清洗外阴即可,阴道有“自净能力”,无需额外冲洗内部,避免破坏菌群平衡; 性生活后“及时清洁外阴”:性生活后用温水清洗外阴,伴侣也要注意生殖器卫生,减少外源细菌带入; 定期“给菌群‘加餐’”:若反复出现细菌性阴道病,可在医生指导下,定期补充阴道益生菌,或通过饮食调理(如多喝无糖酸奶,其中的活性乳酸菌对维持菌群平衡有辅助作用); 经期“勤换卫生巾”:经期每2-3小时更换一次卫生巾,选择透气的棉质卫生巾,避免长时间不换导致细菌滋生。 其实,细菌性阴道病不是“羞耻的病”,而是身体菌群发出的“失衡信号”。只要学会科学“养菌”,而非盲目“杀菌”,就能摆脱“社交异味”的尴尬,重新找回自信的日常。

发布于:北京市